养老保险全国统筹,要完善哪些环节?

2021-04-27 18:25 来源:[db:来源] 浏览:
[db:描述]
热点: [db:TAG标签]
 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。调整水平应以保证养老金购买力不下降为原则,兼顾其他因素合理确定,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
  统筹退休职工与城乡老年居民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幅度,控制并逐步缩小群体间的差距
  全国统筹意味着多个环节的统一管理,相关的数据、信息将海量增加,信息形成的环节也将增多,需通过有效机制,确保基础信息可靠
 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政策取向
  作者为浙江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、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养老金分会会长
  今年4月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财政部印发《关于2020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》,明确全国总体调整水平为2019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%,拉开了今年养老金调整的序幕。同时,目前已有多个省份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,这意味着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将迎来提速。
  长期以来,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,大部分地区的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仍在“县级统筹”和“市级统筹”,管理较为分散,地区之间差异较大,这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健康运行,并影响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。
 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,“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。”“尽快”二字就是动员令,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任务清单,将具体工作安排分两步走:
  第一步,先设过渡性中央调剂制度,2020年底必须完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,并同时完成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任务;
  第二步,尽快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。
  随着省级统筹的快马加鞭,全国统筹渐行渐近。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,需要找准制度定位与功能,建立统一的待遇规则,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,不断优化制度设计,才能奠定坚实基础。
  找准制度定位与功能
  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,明晰制度定位至关重要,关键点有三。
  一是有益于全体就业者参保的制度定位与设计。该制度早期是为国有、集体企业及其正式职工“量身定做”,后来适用范围逐步扩展到所有用人单位和全部就业者,包括各类非正规就业人员。迄今为止,此项保险的实际参保率不足60%,中小企业、农民工、灵活就业人员和新业态从业者参保率较低。因此,应当确定适度的保障待遇,进而采用适宜的缴费水平,使各类用人单位和各类就业人员都能参保并持续缴费。
  二是明确养老保险在老年保障体系中的定位。根据老年人所面临的风险设计老年保障项目,以养老保险应对老年贫困风险,以医疗保障应对疾病风险,以照护保障应对失能风险,以精神慰藉应对孤独风险。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承担职能过多,容易造成资源错配、降低老年保障体系的效率。因而,需要为此项制度“减负”,使其定位更加精准,确保就业者年老之后具有购买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。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养老资讯平台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